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235.247

摘要


從先秦經漢魏晉至南北朝,形式與功能性皆屢有更迭的挽歌詩,雖曾一度脫離喪葬禮儀,並形成文人挽歌與喪葬挽歌平行分流的現象,但最終仍回歸到喪禮儀節的實用價值上。本文欲追溯挽歌最早的作品及其產生的時代,在對〈薤露〉、〈蒿里〉、〈虞殯〉與〈紼謳〉四曲的性質進行詳析後發現,由於受到泰山與其周圍小山掌生主死,聚斂魂魄信仰的影響,在以「挽歌」二字為名之哀挽死者的作品出現以前,挽歌便多以此信仰之群山為名,如〈薤露〉、〈蒿里〉。另於送葬的過程中,挽棺者以亂麻挽引靈柩的行為,也就成為〈紼謳〉曲名的來源。過去曾被視作亦是挽歌的〈虞殯〉,實是用於穩定死者亡魂的安魂曲,無論是歌唱的時間與意義,皆跟挽歌全然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在發現時代更早的資料以前,目前可知最早的挽歌詩作品當是〈薤露〉、〈蒿里〉與〈紼謳〉,三曲皆在戰國末年便已分別傳唱於楚、齊兩國,故能肯定當時便已經有在送葬的過程中歌唱挽歌以致哀的喪葬習俗。

關鍵字

挽歌 薤露 蒿里 虞殯 紼謳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引、宋裴駰集解(1997)。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東漢許慎、宋徐鉉校定(196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