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臨床上使用傳統式下肢副木(gaiter)協助中風、脊髓損傷、頭部外傷、癌症等下肢無力的病患練習站立或走路,傳統Gaiter過於笨重,病人穿戴過程中經常抱怨鐵片卡住膝關節導致皮膚摩損和疼痛,走路時會出現抬高骨盆(hip hiking)的代償性步態。為了改良傳統Gaiter的缺點,而研發新式下肢副木。希望藉由氣囊所提供的支撐以及與皮膚接觸的感覺回饋協助神經損傷和孱弱病人在穩定中練習動態控制,例如站立平衡和行走。方法:以不透氣帆布熱塑成上寬54公分、下寬40公分、長度55公分的內襯,內襯包括上長下短的四長條氣囊以及護膝,外層以棉質布料包覆,加上四條環扣式固定帶即為新Gaiter。以線上問卷調查臨床治療者(n = 100)對使用傳統Gaiter的意見,再執行使用新Gaiter之成效量測,包括(1)比較健康年輕人(n = 20)使用新式與傳統Gaiter執行3公尺計時起立行走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 TUG)和回答問卷之差異(2)評估頭部外傷個案使用新Gaiter後之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以敘述性統計呈現問卷結果,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使用兩種Gaiter執行TUG之差異。結果:新式Gaiter的重量約為2磅,較同樣長寬的傳統式Gaiter輕1磅。66%曾使用過傳統Gaiter的臨床治療者表示,病人穿戴傳統Gaiter時下肢無法執行功能性的活動,若有新式Gaiter能解決此問題,49%表示願意購買。健康年輕人使用新式Gaiter執行TUG比使用傳統Gaiter的走路速度快,分別為0.45 ± 0.007 m/s vs. 0.42 ± 0.006 m/s(p = 0.003)。走路過程中穿戴傳統Gaiter的受試者,50%表示膝關節無法彎曲、28%表示不舒服、3%表示疼痛、11%表示支撐性不夠;穿戴新式Gaiter的受試者,只有10%表示膝蓋無法彎曲、5%表示不舒服、沒有疼痛、14%表示支撐性不夠。頭部外傷個案(brunnstrom stage IV~V)使用新式Gaiter進行5次單腳站訓練後,顯示患側腳站立時間增長、重心轉移至患側下肢和穩定軀幹的能力增加,走跑步機時跨步的步長也增加。結論:新式Gaiter確實有取代傳統Gaiter的潛力,能改善穿戴傳統Gaiter時膝關節活動角度的受限和不適感,因研發時間和經費限制,未能有具體的證據顯式新式Gaiter的效果,將持續改良和研究此產品。臨床意義:新式Gaiter以輕量提供病患在穩定中練習動態控制之特色取勝,期待能突破臨床現行的治療模式以提供一個嶄新的選擇。(專利申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