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42.123
  • 期刊

【論文摘要】呼吸肌訓練加強機械式通氣脫離成功率的改善效果

【論文摘要】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to Enhance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摘要


背景與目的:加護病房患者在接受機械式通氣後會常造成吸氣肌肉無力和疲勞的現象,影響脫離機械式通氣的可能性或導致脫離失敗。文獻指出,進行吸氣肌訓練可以降低呼吸肌疲勞的現象,並可以有效協助患者成功脫離機械式通氣,減少再插管率。本篇回顧性分析研究,藉由文獻回顧分析,探討機械式通氣使用之病患,早期介入呼吸肌訓練對於最大吸氣壓及脫離成功率的影響與成效分析,藉以提供臨床執行呼吸肌訓練的參考指導方針。方法:本篇研究以PubMed資料庫進行文獻回顧,設定搜尋關鍵字以呼吸肌訓練(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機械式通氣(mechanical ventilation)、拔管(tracheal extubation)為主,搜尋至2017年7月止所發表的文獻進行評讀。結果:共10篇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評讀分析,主要以輕便型呼吸肌訓練器(threshold IMT device, USA)做為主要介入方式進行,針對機械式通氣使用超過七天以上的病人 (最大吸氣壓小於-20 cmH_2O)進行訓練,平均訓練強度為30%最大吸氣壓開始訓練(逐漸依序10%增加/天),每次5個呼吸循環,重複10次,每天執行兩次,直到拔管。追蹤成效主要以最大吸氣壓改善效果、拔管成功率、再插管率等追蹤項目。回顧文獻發現;呼吸肌肉訓練有效提升最大吸氣壓及潮氣容積;並協助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縮短拔管時間、縮短加護病房轉出時間、減少拔管後非侵入性機械通氣的支持。結論:加護病房接受機械式通氣支持的患者,當生命徵象及血液動力穩定,開始接受壓力支持(pressure support)通氣模式,可以嘗試提供替代性呼吸肌訓練(如threshold IMT device),可以協助拔管困難之病患,提升呼吸肌耐力表現,協助脫離呼吸器。臨床意義:呼吸肌訓練器往往運用於門診病患(如慢性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肌訓練,少有運用於機械式通氣支持患者,經文獻探討,可替代性運用於機械式通氣支持過程或脫離通氣支持早期,可有效提升拔管後的相關臨床照護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劉家慧、李玉英、李佩蓉、陳昱光、林柏瑤、吳聖良、何莉櫻、王靜慧(2021)。某醫學中心呼吸器依賴病人腹部肌肉力量訓練效果之隨機臨床試驗研究醫保研究雜誌5(1),1-12。https://doi.org/10.29827/YBYJZZ.202112_5(1).0001
何宜蓁、趙一靜(2020)。照顧一位流感重症個案呼吸器脫離之護理經驗領導護理21(4),88-102。https://doi.org/10.29494/LN.202012_21(4).00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