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28.99
  • 期刊

【論文摘要】足月兒與早產兒於嬰幼兒早期之身體活動量與動作發展的關聯性

【論文摘要】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Full-Term and Preterm Infants During Early Infancy

摘要


背景與目的:早產兒因不成熟、新生兒疾病及社會環境等因素而可能是身體活動不足的高風險族群,不利發展與健康。身體活動指引建議一歲以下嬰幼兒在一天內應有數次的身體活動,但未明確指出適切身體活動量之多寡。先前研究缺少從長時間之動作表現、身體活動量、及個別動作發展基石的層面來探討其關聯性,且早產兒的身體活動量是否足夠、及身體活動量是否與動作發展有關的資訊仍不多。故本研究目的為:(1)比較足月兒及早產兒於矯正年齡2及4個月時身體活動量的異同;(2)探討矯正年齡2及4個月時之身體活動量與動作發展基石(獨坐、翻身、爬行)達成年齡及矯正年齡8個月時之粗動作發展的關聯性。方法:10位足月兒及14位早產兒,在矯正年齡2及4個月時透過置於嬰兒任一側手腕與腳踝的加速規(wGT3X-BT, ActiGraph Llc., Pensacola, FL, USA)收集24小時之身體活動量,本研究僅分析清醒時的資料。翻身、獨坐及爬行的達成年齡以每個月用電話聯絡家長獲得,並經回傳影片確認。粗動作發展於矯正年齡8個月時以阿爾伯塔嬰幼兒動作評估量表評估。結果:早產兒與足月兒於矯正年齡4個月時之下肢單位時間內的活動量均顯著高於2個月時(p < 0.05)。然而,2及4個月時之上、下肢的整體活動量、單位時間內的活動量、以及中─高度強度活動時間占整體活動時間的比例則無顯著組間差異(all p > 0.05)。此外,早產兒及足月兒之翻身、獨坐及爬行達成年齡、以及矯正年齡8個月時之粗動作發展均無組間差異(all p > 0.05)。較早之翻身、獨坐、爬行達成年齡則分別與絕大多數之矯正年齡2及4個月時的較高之身體活動量及活動強度參數有顯著相關(all p < 0.05)。結論:早產兒與足月兒在2及4個月時之各項活動量參數均無顯著組間差異。除了矯正年齡4個月時下肢之單位時間的活動量顯著高於2個月,其餘各項活動量參數均不隨年齡有明顯變化。嬰兒呈現較高之身體活動量及活動強度與較早達成翻身、獨坐、爬行有顯著相關。臨床意義:早產兒與足月兒在嬰兒早期有類似的身體活動量;建議在嬰幼兒的早期照護,適度增加身體活動之機會與活動強度,可能有利於動作發展。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