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針對因癌症相關治療而導致次發性淋巴水腫族群,整合性退腫療法(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 CDT)為目前臨床保守治療的黃金標準復健方式,其內容主要包括皮膚清潔照護、徒手淋巴引流、壓力治療及退腫性居家運動。然而,顯微技術的日益發展,對於淋巴水腫治療開始有更精進且對組織破壞更小的新穎手術方式介入。本研究主要探討,下肢淋巴水腫接受顯微技術的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ymphovenous anastomosis, LVA),術後早期復健之成效分析。方法:本研究是一位54 歲中年女性,曾於2003年接受婦癌治療,包括根除性子宮切除、右側卵巢輸卵管切除、右側骨盆淋巴廓清術及術後放射線治療。回溯淋巴水腫發生歷程,病人表示,手術後約五年時間右腳即開始慢慢變腫,但近五年內腫脹加劇且無法經由抬高休息獲得改善,2018年初肢體笨重影響行走,故至整形外科尋求手術協助,並於同年3月15日接受右下肢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術前物理治療評估發現,右下肢腫脹僵硬,淋巴水腫程度II~III級,皮膚顏色暗沉且角質增厚,鼠蹊部及膝窩區域皺褶深化,行走時右腳無法輕鬆跨步且承重時軀幹前傾,步行速度略慢於正常速度。工作需久站且處於高熱環境,不利於淋巴水腫消腫狀態的維持。物理治療介入共46次,時間約一年,包括術前衛教及術後每週一次常規治療,內容主要為:(1)右下肢髂腰肌、內收肌群、股二頭肌及膕窩等處軟組織鬆動;(2)泡沫塊淋巴水腫壓力套合併循環器使用;(3)骨盆動作誘發及鼠蹊部自我放鬆運動;(4)去腫脹繃帶包紮及彈性襪輔助穿著;(5)徒手淋巴引流。分別於術前、術後、術後三個月、六個月及九個月,記錄肢體周徑及淋巴水腫等級,以瞭解復健介入之成效。結果:術後介入九個月,右下肢淋巴水腫狀況明顯改善,髕骨中點周徑減少8.4 cm,髕骨上、下5.0 cm、10.0 cm處,也分別減少8.0 cm、4.9 cm及5.3 cm、5.6 cm;淋巴水腫程度由術後II級降為Ib等級。結論: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後早期復健介入,確實有助於術後淋巴水腫狀態的改善及維持。臨床意義:有別於過去因為擔心手術導致組織破壞過大,影響淋巴系統回流而趨於保守的治療態度,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提供再一次立即消腫的新契機,若能把握此機會,搭配物理治療介入,對於淋巴水腫的改善及維持是更有幫助的,提供臨床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