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13.227
  • 期刊

【論文摘要】術前骨盆底肌及核心肌群衛教運動對攝護腺手術患者之效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Pelvic Floor and Core Muscle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ostate Surgery

摘要


背景與目的:男性進行攝護腺刮除或切除攝護腺手術後,文獻統計約為5~60%發生過尿失禁的症狀,對於平時活動及日常生活品質影響甚大。由於目前針對男性術前先進行骨盆底肌及相關協同肌肉的訓練介入研究很少,也尚未進行術後追蹤尿失禁之狀況,因此本篇目的將從術前跨專業介入來探討其對於攝護腺手術患者術後症狀之效益,並期望藉由簡易執行的核心及骨盆底肌運動,讓術後患者增加運動順從性,進而減少尿失禁或排尿困難等症狀。方法:以品管圈手法藉由跨專業團隊介入,首先針對護理人員衛教骨盆底肌收縮之運動內容來增加適用性及普及性,並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進行護理人員內部教育訓練。另外對於手術男性皆為較中高齡的部分,由物理治療師設計方便易瞭解的核心運動,使用多媒體衛教方式加強運動規律性及順從性。收案時間為2019年2月至7月,介入前後成效評估主要以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下肢協同骨盆底肌收縮之肌群的肌力為主(如髖伸肌、內收肌等),追蹤評估時間點為術前、術後一個月及三個月,次要成效評估為內部人員教育訓練滿意度及患者運動順從性。結果:收案期間接受攝護腺手術男性個案共有35名,術後三個月的患者IPSS量表症狀為中等程度的人數明顯由62.5%降至50.0%,改善了12.5%。術前到術後一個月的協同肌群肌力平均增加了24.9%,其中以髖內收肌進步了30.4%為最高;術前到術後三個月的協同肌群肌力平均增加了28.1%,顯示在持續運動過程中,仍有維持訓練的效果,運動順從性方面達85.0%。護理人員對於骨盆底肌肉運動的認知也從62.3%提升至100.0%。結論:本研究發現藉由跨團隊照護可以提升攝護腺術後的骨盆底肌及核心肌群運動順從性,並透過簡易便於執行的運動衛教方式,讓攝護腺手術後的患者能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增加術後生活品質,減少尿失禁之情形。臨床意義:攝護腺術前的患者大多有排尿困難的症狀,術後則有尿失禁現象影響生活品質,但目前鮮少有跨領域的照護模式改善攝護腺手術後患者的困擾,隨著高齡社會來臨,物理治療的介入模式不只能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照顧能力,也能減少攝護腺手術後症狀發生之嚴重程度。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