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49.6
  • 期刊

【論文摘要】肩胛骨運動異常患者執行神經肌肉再教育之介入效果: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a Young Female With Scapular Dyskinesis: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肩胛骨運動異常為肩胛骨相對於胸廓的各種動作問題,靜態時肩胛骨常處於前傾、外轉或前突的位置,動態時兩側肩胛骨的移動軌跡也不同。運動介入方法為重建肩胛骨穩定肌群的活化順序、放鬆周圍緊縮軟組織及增強肩胛骨周邊肌肉的穩定性。方法:個案為一位27歲女性,診斷為棘上肌肌腱炎,主訴為穿衣右肩疼痛,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分數為4分,休息時VAS為3分。於2019年7月17日開始接受物理治療,靜態觀察中發現右肩胛骨前傾、外展以及抬高且合併圓肩姿勢,主動肩外展時,右肩胛骨過早上旋。左右胸小肌指數(pectoralis minor index, PMI)分別為8.35及7.71,為肩胛骨運動異常的危險因子。左右肩峰高度分別為5.5及6.8cm顯示圓肩。右肩胛骨穩定肌群肌力整體下降。肩胛骨內收測試、肩胛骨協助測試及肩胛骨外滑測試(lateral scapular slide test, LSST)皆為陽性。LSST中,在肩外展0°之兩側距離超過1.5cm,綜合以上測試判斷為肩胛骨運動異常。上肢功能問卷(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 DASH)活動失能分數為52分(18.3%)。訓練初期針對肩胛骨周邊肌肉做神經肌肉再教育以及放鬆周邊緊縮的軟組織,中後期再加入肌力訓練,強度訂在自覺用力係數11到13分。短期目標為減緩疼痛及回復肌力,長期目標為改善肩胛骨周邊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增加肩胛骨的穩定性及矯正其不良姿勢。結果:個案VAS為0分,左右PMI分別增加到8.80及8.06,左右肩峰高度各降為5.1與6.3cm。右側肩胛骨穩定肌群肌力均提升,特殊測試皆為陰性,LSST的差距皆無超過1.5cm。DASH分數降低到34分(3.3%)。結論:個案於五週運動訓練介入後,肩部疼痛情況完全消失,雙側肩胛骨穩定肌群之肌力與上肢功能皆有成效,目前穿脫衣無困難。臨床意義:對於肩胛骨運動異常的患者,應先著重於肩胛骨周邊肌肉的控制能力,當肩胛骨回復到正常位置後,對於疼痛的控制及肌力的表現皆會明顯改善。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