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29.144
  • 期刊

【論文摘要】治療臀中肌與膕旁肌對於髕股疼痛症候群患者動態膝外翻的影響

【論文摘要】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and Hamstring Management for the Dynamic Valgus in the Subjects With the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摘要


背景與目的:髕股疼痛症候群是一種好發在年輕女性的膝關節前方有疼痛症狀的疾病,但其Q角度可能是正常的,髕骨的軟骨表面也可能並未軟化。過去文獻提出髕股疼痛症候群可能是伴隨多種下肢功能障礙的多重原因所導致。由生物力學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具有異常的髕骨滑行軌跡以及過大的動態膝外翻。以運動學及肌動學來分析,動態膝外翻可能的原因是臀中肌無力或是膕旁肌太緊。因此本研究便想藉由訓練患者的臀中肌肌力及改善膕旁肌的柔軟度,來觀察患者下階梯時動態膝外翻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徵召32名髕股疼痛症候群患者受試者(男性9名,女性23名)。選案標準為:(1)Clarke' stest呈陽性反應,(2)臀中肌肌力不足(無法抵抗中等阻力)。排案標準為:(1)髖關節有疼痛症狀或其他肌肉骨骼系統疾病,(2)膝蓋曾開過刀,(3)下肢有神經學症狀。將所有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受試者以彈力帶進行為期6週,每週3次的臀中肌肌力訓練,每次的訓練包括4組,每組8下,每下持續7秒的等長髖外展收縮。B組受試者接受為期6週,每週3次的膕旁肌牽張運動,每次牽張6下,每下牽張持續10秒。以皮尺量測受試者坐姿體前彎的距離,代表膕旁肌的柔軟度。在受試者側躺時,以手持式肌力測量儀檢測臀中肌之肌力。以表面肌電圖儀偵測臀中肌在下階梯時的肌電訊號強度。在受試者的前上髂棘、髕骨中心點及脛骨粗隆等三處貼上反光球,以動作分析儀觀察受試者下階梯時的動態膝外翻角度。結果:比較治療前後,A組臀中肌肌力分別為17.6±5.7, 23.2±8.1kg(p=0.02);下階梯時臀中肌的肌電訊號強度(經標準化)分別為0.17±0.1, 0.24±0.1(p=0.03);動態膝外翻角度分別為26.4±7.0, 19.4±4.6度(p<0.001)。B組膕旁肌柔軟度14.1±3.8, 17.9±4.4cm(p<0.001);下階梯時的動態膝外翻角度為27.9±7.8, 17.7±6.7(p<0.001)。A、B兩組治療後的動態膝外翻角度並無顯著差異(p=0.43)。結論:本實驗結果顯示訓練臀中肌肌力予改善膕旁肌柔軟度,對於降低下階梯時的動態膝外翻角度確實有顯著的效果,且兩者的效果並無差異。臨床意義:本結果可提供臨床決策參考,以治療臀中肌與膕旁肌,來改善髕股疼痛症候群患者下階梯的動態膝外翻角度,減輕疼痛症狀。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