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心臟衰竭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呼吸困難、疲累與運動耐受度下降。許多研究已證實運動訓練能有效增加心衰患者的運動能力、降低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然而,過去的研究發現,心衰患者接受運動介入的依從度低,而此較低的運動依從度也降低運動介入的有效性。有鑒於此,本研究擬了解(1)心衰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運動情形況、(2)造成其運動阻礙的因素以及(3)運動阻礙在有規律運動且強度達中高強度、有規律運動但強度未達中強度及無規律運動之心衰患者的差異。方法:共有109位慢性心衰竭患者參與本問卷調查研究。以臺灣版之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評估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以活動障礙問卷評估參與者之運動自覺障礙、以老人憂鬱量表評估參與者的憂鬱情形及以共病指標了解參與者慢性病的罹病狀況。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心衰患者的身體活動量、運動情形以及運動阻礙,以回歸模型檢視心衰患者運動阻礙的相關因素,以卡方檢定分析不同運動行為之心衰患者運動阻礙的差異,p<0.05訂為具顯著差異。結果:在109位心衰竭患者中,51%的患者有中等程度的身體活動量(600-3000 METs-mins/wks);運動達建議量(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者有11位(10.1%)。心衰竭患者不願意運動的主要障礙為天氣不好(51.9%)、疲累(43.4%)以及懶得運動(36.8%);僅1人(1.9%)表示沒有人告訴他運動的重要性。運動阻礙為擔心運動使心衰症狀惡化者有44人(40.4%)。回歸分析的結果指出,身體質量指數與憂鬱程度為心衰患者運動阻礙的獨立影響因子,身體質量指數與憂鬱程度較高者有較高的運動阻礙。相較於有規律運動且運動強度足夠的患者,有運動習慣但運動強度不足及無運動習慣之心衰患者有較高比例的人認為自己的活動量已足夠(三組認為自己活動量已足夠的比例分別為0%、35.9%與31.6%)。有規律運動者沒有人不知道運動的重要性,在沒有規律運動的患者中,有1人(3.5%)不知道運動的重要性。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心衰竭患者中,有運動習慣且運動量足夠的比例低。三成之有運動習慣但運動強度不足者認為自己目前的活動量已足夠。臨床意義:在心衰患者運動的衛教上,除了強調運動的重要性,應教育患者何謂適當的運動強度,並教導監測運動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