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241.79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肝臟撕裂傷經肝臟及膽囊切除術後個案功能恢復之效益: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Early Physical Therapy on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the Patient With Liver Laceration s/p Hepatectomy and Cholecystectomy: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根據研究顯示,接受上腹腔手術之病患,約有17%至88%的人會發生術後肺部併發症,術後肺部併發症包含呼吸衰竭、肺塌陷、肋膜積水、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有術後肺部併發症之病人相較於沒有的人住院天數會增加13至17天。過去文獻指出物理治療合併活動可有效降低肺部併發症之產生。本篇個案報告目的為探討術後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接受上腹腔手術病人功能恢復的效益。方法:個案為61歲男性,從一層樓高工地鷹架上跌落,入院診斷為第四級肝臟撕裂傷以及第8到12根肋骨骨折,經醫療處置止血後,入住加護病房觀察。但後續個案出現膽汁瘤合併腹腔內感染以及第8節肝臟衰竭,因此進行第7、8節肝臟及膽囊切除手術。病情穩定後,於術後第五日開始床邊物理治療介入。初次介入時個案需使用每分鐘3L之氧氣鼻導管,理學檢查結果如下:四肢肌力皆為4分,在物理治療師輕微協助下可起身坐於床邊,坐約5分鐘便無力躺回床上,坐姿平衡差,誘發型肺量計(Triflow)可吸起一顆,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BI)分數為30分。每次物理治療介入約為20分鐘、共7次,介入內容包含肺部擴張訓練(如:呼吸運動、擴胸運動及誘發型肺量計訓練)、咳嗽訓練、四肢肌力訓練、耐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漸進式下床活動訓練。結果:經過7次之床邊物理治療介入後,個案已可脫離氧氣,四肢肌力皆進步至5分,站姿靜態平衡為正常,動態站姿平衡為良好,並可在監督下於走廊上行走;6分鐘行走測試距離為260 m;Triflow進步至可吸起3顆;BI分數進步至滿分100分。結論:對於接受上腹腔手術之病患,術後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避免肺部併發症產生並有效改善肌耐力、平衡、行走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臨床意義:術後肺部併發症之問題,容易導致病患住院天數增加,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避免肺部併發症產生並有效促進心肺功能及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表現。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