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正常老化的過程,經常伴隨骨骼肌肉質量減少,造成肌力與肌耐力下降,導致年長者在身體能力及行動能力上受到限制,進而影響獨立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過去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失能(physical disability)的情形,除了與肌肉質量減少和骨骼肌功能下降呈現正相關,其中心肺適能也會扮演重要的調節角色。因此,本次研究欲探討不同心肺適能程度的社區長者,在參與12週團體運動課程後肌肉適能的成效,並希望進一步瞭解心肺適能改善與否,是否也會影響肌肉適能的成效。方法:本次研究將利用民國107及108年度臺北市社區長者健康促進計畫之體適能檢測記錄,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不同心肺適能程度,利用前測時的2分鐘抬膝測試結果,對照臺灣年長者體適能常模後,區分為稍差(PR: 1~33%ile)、中等(PR: 34~67%ile)及優良(PR: 68~100%ile)三種評等。依據課程前後的30秒手臂彎曲次數,和最大握力兩者的進步幅度,分別作為肌耐力與肌力的肌肉適能成效。統計分析使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不同心肺適能程度對於團體運動介入後肌肉適能成效的影響;利用複迴歸分析,探討心肺適能初始程度和心肺適能改變情形,與肌肉適能進步幅度的關聯。結果:共有203位學員,具有完整的心肺與肌肉適能前後測數據,其平均年齡為69.4±5.6歲,女性占84.2%。在控制年齡、性別及運動習慣下,社區長者不同的心肺適能程度,對於其參與團體運動後的30秒手臂彎曲次數(F=3.275, p=0.004)及握力(F=2.342, p=0.033)的進步幅度,皆具有顯著影響力。對所有社區長者而言,心肺適能的起始程度與30秒手臂彎曲的進步幅度(標準化β值=-0.232, p=0.006)呈現低度負相關;心肺適能的進步幅度與握力(標準化β值=0.218, p=0.008)的進步幅度呈現低度正相關。然而,僅有在心肺適能優良程度的社區長者,心肺適能的進步幅度與握力(標準化β值=0.355, p=0.002)呈現中度正相關。結論:根據本次研究結果,社區長者在參與團體運動後的肌耐力與肌力成效,會同時受到起始的心肺適能程度,以及介入後心肺適能進步幅度的影響。臨床意義:為期12週的團體運動介入,以有氧與肌力訓練為主軸,能循序漸進地提升社區長者的心肺與肌肉適能表現,進而利於維持老化過程的生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