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臺灣失智症(dementia)人口逐年攀升,至2019年底失智人口達29萬人,失智個案的照護議題已逐漸受到重視。因醫療與照護支出日益增加,於社區據點提供實證醫療的方案介入,能維持個案功能並減輕社會醫療的財政負擔。本研究配合國民健康署「108年度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照護計畫」,探討藉由1週1次為期12週的團體運動,對社區失智個案的體適能及其家屬照顧負荷的影響。方法:本研究計畫納入一社區經確診失智的12位個案,男性7位,女性5位,平均年齡67.5±22.4歲。團體運動班介入內容包括衛教、柔軟度訓練、肌力訓練、平衡訓練與心肺耐力訓練。團體運動班一次2小時,1週1次為期12週,並於介入前後評估受試者體適能(抓背測試、坐姿體前彎、握力測試、肱二頭肌曲舉測試、30秒坐站、功能性前伸測試、單腳站、8英呎坐站起走測試及6分鐘行走測試)及家屬的照顧負荷量表(Zarit Burden Interview, ZBI)。結果:在體適能上,運動介入前、後統計顯示上肢抓背測驗(左手於上)、單腳站(左腳支撐)測試等具有顯著差異(p<0.05);其他上肢抓背測驗(右手於上)、單腳站(右腳支撐)、坐姿體前彎、功能性前伸、30秒肱二頭肌手臂屈舉、8英呎計時起身行走、6分鐘行走測試等雖未達顯著差異,但是呈現稍有進步的趨勢。在家屬的照顧負荷量表上,運動介入前、後測結果總分平均皆維持在54分的中度壓力負荷,未有統計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社區樂智據點的照護活動對於失智患者的體適能表現的有提升趨勢。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的慢性疾病,目前尚未有藥物可治癒,現階段治療以延緩病程進展與維持個案現有的功能為目標。雖然每週2小時的團體課程無法減輕照護者之負擔,但仍有多位家屬表示:「個案喜歡到社區上團課,而且也能有機會跟其他學員互動,個案做運動的流暢度變好」。臨床意義:設立樂智社區照護模式應可廣為推廣,以維持失智個案之體適能並延緩因疾病產生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