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1.144
  • 期刊

鏡像與心影的對話―論陳芳明抒情散文

摘要


作為戰後新一代的本土作家,陳芳明散文向來被論者視為「感傷的印象主義」、「解構式散文」(高度真實性),或逕以「感傷派」名之。這是來自傳統「純散文」的狹義界定,以《掌中地圖》等四書為主要評論範圍所致。事實上,自1974第一本詩論《鏡子與影子》至今,陳芳明跨越政論、書評、史論及文學史的多元表現,與他的抒情美文恰好呈現出兩極化的散文風格。在陽剛與陰柔,外鑠與內省的高反差文字表現中,恰好見證了他奇特的生命情調-擺盪在流亡/回歸、文學/史學、政治/學術、中國/台灣的斷裂轉折,徘徊憂思。 負載著沈重的時代傷痕,使陳芳明散文與林文義、龍瑛宗的纖美耽溺不侔,倒與劉大任的斜陽心事、秋陽冬暖有幾分形似。其詩化語言、細膩優雅,和早期心儀何其芳、師承楊牧、余光中有關,政論與雜文的雄辯氣勢與強悍姿態,來自魯迅「匕首與投槍」的啟蒙。知識份子的理想性格與累累傷痕,穿越其全部文字,表現為一種「強悍而美麗」的獨特風格。 在鏡象與心影中,反芻自我,且與歷史對話。陳芳明散文,如一片深秋遺下枝頭的楓葉,銘刻著深明的掌中地圖,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時間長巷,穿越想像與記憶的王國,恍惚可見到夢的終點。

關鍵字

陳芳明 抒情散文 楊牧 楊照

參考文獻


蔡佩熒(2000)。時代論述的空間線索-以《七○年代〉與《狂飆八○》為例(碩士論文)。台大建築與城鄉所。
陳芳明(1977)。詩和現實。洪範出版社。
陳芳明、林明德編(1978)。草原文學。國家出版社。
陳芳明(1975)。愛。中外文學。4(6)
聯合報(1976/02/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