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70.102

摘要


蘇聯解體後,其所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各自獨立,此使於二次大戰後所形成的國際政治體系連帶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改變歐亞大陸原有的政治版圖,因而中亞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新地緣政治實體。以地緣政治角度以觀,中亞是中、俄、歐美與伊斯蘭國家戰略的交匯點,也是以歐美為主的基督教國際集團、伊斯蘭國家集團、亞洲儒家集團三者的地理要衝,因而由此衍生出的權力結構,勢必將對未來歐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自一九一八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的主張後,使得在當時帝國主義勢力衰退下的被壓迫民族普遍覺醒,自此民族自主的議題蔚為風潮,時至今日仍普遍地於世界各地發酵。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於其民族主義的後期主張,也受到歐戰後民族自決運動的影響,而提出反帝國主義和民族自決的主張,以求中國的獨立自主。在俄國,列寧也以「民族自決」為工具,達成其革命目的,組成蘇聯政體。本文擬就地緣政治的角度,探討蘇聯時期以民族自決之名義成立之中亞五加盟共和國,在蘇聯瓦解其國家獲得實質獨立後,檢視民族自決於中亞各國中的實際,並以此為例,進一步反思民族自決理論之適用性。

關鍵字

民族自決 中亞 地緣政治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