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禱,齋醮、懺悔、禮拜等,皆為常行儀式,其中悔過懺罪為重要思想,且長時間累積出完整豐富的儀科作法。其中道教的三元齋會,源於五斗米道的三官信仰,是道民常行的請禱之法,是傳承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的齋醮活動,表現出早期道教遇有災禍疾病,即藉舉辦齋祀禮拜,贖罪悔過之思想特質。 道教的中元節起源於三官崇拜,正一道信奉天、地、水三官,稱之為三官大帝,各有職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三官將在此三天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重點為諸路鬼眾,眾鬼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聖誕,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 自唐代以後,「齋」常與「醮」並稱為齋醮,逐步成為道教科儀的主要格式與內容。具有專業職能的道士藉由祕密傳承的經文唱誦、疏表的呈奏以及訣咒的施行,向神明表達出溝通、虔敬的宗教行為。以此達成民眾的重託,祈求諸天庇祐,使合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為地方上沉淪無依的孤魂,進行普度施食,超拔苦爽,使幽明得濟,表現出道教的度脫觀。此類祭祀陰神、追薦亡魂的齋儀,台灣以俗稱為「作功德」的「黃籙齋法」以及賑濟孤魂滯魄的普度儀式最為常見。配合醮典的普度齋儀多排在「正醮」之後,通常儀式時間為二至三小時(不含放水燈);七月中元普度則通常為兩天,亦有如基隆長達一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