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22.241
  • 期刊

試析《山歌》之語言形態-兼談晚明文學「本色」的選擇

摘要


明代民歌的發展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對明代文學-特別是晚明文學之理論、創作及文藝思潮上有極為明顯的影響,尤其顯現於詩、詞、曲等韻文的俚俗化傾向以及文、小說等非韻文同趨於市民、世俗性的描寫內容及情志、意涵,顯示了明代民歌的興起與發展對於明代文學思潮上頗具一致性且互為「促進」的關係。馮夢龍所編纂的《掛枝兒》與《山歌》,是明代最重要的民歌集,藉由對愛情、生活等事物的描寫展現一種在文學形態上前所謂有的「刺激」。其中《山歌》又以保留高度的吳方言、土語成份,較為忠實的記錄原汁原味的語言並反映下層民眾的生活情景和心聲,並寫出新奇又反映「真情」的主題,其語言藝術更兼具俗文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的價值,呈現了《山歌》與明代文學與文藝相互對話的空間。本文意圖由明代文學「本色觀」的批評,以《山歌》的語言形態為例,略探明代文學的「本色」及明代民歌對韻文的影響。

關鍵字

明代民歌 馮夢龍 《山歌》 本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