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237
  • 期刊

利用「中文維基百科」與「YouTube」設計「通識教育」課程可行性之探討-以「台灣文化史」課程為例

摘要


課程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藉以向學生傳授社會認為重要的學識及傳統的價值觀。課程不限於課堂內,亦可以包含課堂以外的非規範學習。而數位學習是指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則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則包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的數位教學功能,至少包括有瀏覽網頁內容、WAP存取、資料庫下載、條目鏈接、目錄鏈接以及網站拷貝鏈接。通識教育課程規劃設計,必須迎合數位時代與資訊時代的基本需求,因為資訊時代來臨後,更有利於個人自由自在傳遞知識,以及即時獲取知識,尤其是一般通識性質的知識,更為迫切。總之,本課程教學方式,強調修課學生可以隨時利用現成的中文維基百科條目與YouTube教學影像資料庫,有利於學生課前與課後的自修與自學,同時又因具備自由開放的學習性質,相較於傳統封閉性的教學教材與教法,兩者之利弊得失,已具備可供客觀比較之效果,如果任課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隨時嚴謹篩選控管YouTube影像檔的教學品質,將更有助益於學生的數位學習效益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通識教育: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9A%E8%AD%98%E6%95%99%E8%82%B2
維基百科:課程設計: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B2%E7%A8%8B
維基百科:數位學習: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4%BD%8D%E5%AD%B8%E7%BF%92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網頁:http://ge.usc.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1&Sn=3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網頁:http://ge.usc.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1&S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