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奇佛塔,又作桑奇大塔(Great Stupa of Sanchi),遺址位於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1989年已為世界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遺址具備僧院、寺廟及佛塔等建築,為印度境內少數維護相當完整的早期佛教遺址。桑奇佛塔主要有三座塔:第一大塔係供奉佛陀舍利,第二大塔係供奉十位聖僧舍利,第三大塔係供奉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舍利。桑奇佛塔的塔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刻, 包括佛教故事、象徵符號,甚至華麗的動植物紋樣。然而初期佛教認為佛是「覺者」,無法以實體存在的「像」來呈現,因此多以佛相關的「法物」,來象徵或代表「佛」,例如:菩提樹、金剛座、佛足千輻輪相、經行道、法輪、佛塔、空,以這些象徵來代表「佛」。佛教弘傳至世界各地,皆與各國的文化相融合,其中佛教藝術雕塑亦然。世界各種宗教都有象徵圖象或圖騰,皆有其深蘊的意旨。桑奇佛塔的塔門雕塑,不直接呈現佛的相貌,而以象徵的「法物」來呈顯,這正是初期佛教藝術的特色。本論文擬從桑奇佛塔之佛象徵藝術呈現,論析初期佛教之佛象徵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