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64.124

摘要


佛陀在過去生中的修行,被稱為菩薩,名為「本生」。本生中的「菩薩」,有在家、出家,有婆羅門、國王、大臣、外道,也曾是天神、餓鬼、畜生、地獄。如「六牙白象本生」,其偉大的捨己為人的精神,在一般人類尚屬稀有難得,身處畜生道惡趣中的象,能具有這樣的偉大德行嗎?上座部,認為菩薩歷劫修行,理當如此;大眾部,認為此行艱難,凡夫應不可能辦到,而主張係菩薩倒駕慈航的示現。從現存本生圖像藝術中,即使相同的本生故事題材,在印度各地形成不同藝術風格和方式。因此,如果要從後代各地的繪畫和雕刻,而溯本清源,恐怕是以管窺天!然而佛陀年代已遠,佛教經典的記載或有出入,若能從印度各地的佛教藝術探析,則多了幾分的真相佐證,所以這是頗有價值的研究題材。本文以「象」為主題,分為幾個單元論述:一、前言,二、象在佛典的譬喻作用,三、象與佛陀本生的關涉,四、象與佛陀託胎的關涉,五、象與目連尊者的關涉,六、象與普賢菩薩的關涉,七、象在佛教藝術的詮釋,八、白象在現代的新詮釋,九、結論。

參考文獻


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大正藏》1,No.25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2,No.99。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2,No.125
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3,No.189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藏》3,No.18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