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05.62
  • 期刊

克己復禮與人的本質-試以海德格現象學詮釋之

To 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kejifuli) and the Human Essence: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摘要


一直以來,克己復禮受到古今中外學者熱烈討論。歷史上有因訓詁義理方法與目的之不同而引起爭論,於當代不僅引發政治爭端,九十年代又因史學與哲學進路上的差異引起學界的學術爭戰。九十年代的爭論還有一要點在於,克己一般被理解為「克制自己」,屬於消極作為,但是,指向仁的克己是否能理解為修身之積極行動呢?或者,二者兼之?在與顏淵的問答,孔子以克己復禮作為實踐仁道的總則。其中顯示出他對仁的看法,以及他對顏淵的期許。孔子將仁視為人最高的德性,而「克己復禮為仁」而且「為仁由己」。本文一方面透過《論語》與「克己復禮」相關篇章的互文性,另一方面借助海德格現象學式的詮釋方法及哲學觀點,還原其語境,嘗試對克己與復禮進行詮釋,並思考「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提問,以理解克己復禮與人之本質的關聯,並希望為「克己復禮為仁」提供新的理解之可能性。

參考文獻


林月惠(2005)。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法鼓人文學報。2,162+164+177+189-190+196。
孫國棟(1992)。「克己復禮」爭論平議。二十一世紀。12,140。
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
何晏集解、刑昺疏(1979)。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
毛子水註譯(1981)。論語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