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237.16
  • 期刊

從「外王」到「內聖」:新儒學之後對「內聖外王」的翻轉

From "Outward Kingliness" to "Inward Sageliness": Post-New Confucian Turn of the Thesis of "Inward Sageliness and Outward Kingliness"

摘要


本論文旨在針對當代新儒學有關「內聖外王」的理論提出一根本性的反思。首先由學習歷程的真實情境之覺知,喚醒公民儒學的萌芽。再者,宏觀儒學的三波變遷,指出我們已然進到了嶄新的公民儒學階段。重新省思「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的可能,並探索當代新儒學有關返本開新「民主、科學開出論」的限制,進而超越「由『內聖』開『外王』」的轉化論」,改而主張「由『外王』而『內聖』調適論」。深刻省思從「社會正義」到「心性修養」的變遷,這裡含著公民儒學「外王-內聖」學的嶄新結構。當然,如此一來,我們就檢討釐清了「聖王」與「王聖」弔詭,並且釐清了「君子」與「公民」概念的異同。最後,點出有「人倫」的「人權」,有「自覺」的「自由」,有「民本」的「民主」,是公民儒學必須進一步去發展的論述。

關鍵字

內聖 外王 公民 君子 縱貫軸 帝制 社會 正義 心性

參考文獻


林安梧講述、山東大學尼山學堂採訪整理《林安梧訪談錄:後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求學歷程〉,頁四二─五○,二○二○年七月第三次印行,山東人民出版社。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的問題向度》第二章,一九九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安梧〈牟宗三先生之後: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臺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一九九七年十月台北:《鵝湖》二十三卷四期(總號二六八),頁二─一二。
林安梧〈「道德與思想之意圖」的背景理解: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展開〉,一九九七年六月,台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七期,頁一二六─一六四。
林安梧〈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二○○一年十二月,台北:《思與言》三十九卷四期,頁五七─八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