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52.76
  • 期刊

言即是行-從「佞」的涵義嬗變看孔子的語言觀

Words are deeds Viewing Confuciu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Ligh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Flattery (Ning)"

摘要


在《論語》中,「佞」作爲口才之名多爲孔子所批評,在字源的發生學角度,其涵義歷經了從「以仁代佞」到「崇仁惡佞」的演變。這種轉變背後承繼了巫史傳統中關於語言行動力量的信念,而在《論語》中,則表現在孔子對具有社會政治典範意義的君子所提出的「慎言」要求之中。在孔子看來,君子之言行是個人德性塑造的樞機所在,而言之失範又與社會政治的失序相關。由此出發,「慎言」(言-行)構成了「正名」理想的現實指向和要求。孔子語言觀的洞見在於:「言」決不僅是指稱事物的符號,語言的行動力量乃是植根於生活世界之中:即言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修煉」(spiritual exercise),君子實踐「慎言」的過程,也是自我人格轉變的過程。換言之,孔子對「慎言」甚至「無言」的追求,根本上是對理想生活世界的一種可能性想像。

關鍵字

佞言 言即是行 慎言 正名 精神修煉

參考文獻


鄧曉芒(2015).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阮元(1993).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高木智見,何曉毅(譯)(2011).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頡剛(1979).聖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中國哲學.1979(1),80-81.
王力(1982).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