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40.152
  • 期刊

司馬中原小說中巫婆之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司馬中原筆下的巫婆形象,司馬中原以說鬼故事、寫鬼故事名世,然而其對以事鬼神為業的巫婆觀感卻極為負面。司馬中原所寫的巫婆,以奉祀狐仙佔絕大多數,行法事主要先請神附身,然後再以神靈的口吻跟人對話,進而針對信眾予以施法治病或回答詢問,充分展現薩滿巫術的形式特色。其筆下巫婆多具有「裝神弄鬼,欺騙大眾」、「貪得無饜,慳吝成性」、「藉口鬼神,耽誤病家」、「心狠手辣,謀害人命」等負面性格,且因司馬中原的小說多數帶有勸善意味,惡人多有惡報,故形象負面的巫婆在小說中多無好下場。司馬中原對巫婆如此痛恨,一方面和其家庭教育有關,父親「正直不怕鬼來欺」的精神影響了司馬中原的鬼神觀;另一方面由於司馬中原童年時見過許多藉信仰斂財的巫婆和因迷信造成的悲劇,故將巫婆視為神棍,對巫婆和其所崇拜的狐仙懷有惡感,這種惡感直到他成年創作都沒有褪去。然而痛恨神棍並不等同於否定鬼神,做為一個以寫鬼怪聞名的職業作家,司馬中原依然是希望說鬼故事、寫鬼故事能被人尊重,所以常在各篇故事末尾囑咐讀者要尊重說故事的長者,並視民間故事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顯然在其內心並不貶低民間鬼神信仰。反對迷信與重視中國鬼神文化,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在司馬中原的理念中,卻呈現一貫而不相悖的調和性,因此司馬中原的鬼神觀,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辯證高度的超越思想。

關鍵字

司馬中原 巫婆 狐仙

參考文獻


晉郭璞、袁珂校注(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北齊魏收(1976)。魏書。台北:鼎文書局。
元脫克脫(1976)。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司馬中原(1993)。滄桑。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司馬中原(1989)。天網。臺北:皇冠雜誌社。

被引用紀錄


羅巧琳(2017)。司馬中原「收鬼錄」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4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