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89.49

摘要


本文從胡漢民的角度重新審視民國十六年中國國民黨的清黨運動,探討清黨的意義。胡漢民的革命經驗,使他和孫中山一樣了解革命必須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從胡漢民追隨孫中山革命的資歷來看,他是解釋孫中山主義的不二人選;他堅定地固守中國國民黨的主體性,和孫中山一樣,也有「陳(獨秀)如不服從吾黨,吾亦必棄之」的堅持。此乃胡氏在孫中山制定「聯俄容共」政策時並未稍有遲疑,訪俄時也沒有反對參加共產國際的原因。當胡漢民接受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提議的查辦共產黨案,被動地參與清黨運動後,則促使清黨運動的性質有了進一步地發展,除了要清除了共黨分子以外,還要排除共產思想和對國民黨不忠貞、對主義認識不清的黨員。這種作法,使得清黨運動對中國國民黨,像是兩面刃,共產黨固然受傷慘重,國民黨的內傷也不輕。胡氏與清黨運動的關係,因蔣中正宣告下野而結束,此一運動對胡漢民來說,是來的突然,結束的也突然。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1998)。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1983)。近代史資料。52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1978)。胡漢民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1984)。革命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1984)。革命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