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06.2
  • 期刊

解離性失憶患者的催眠回溯歷程

摘要


目的:欲探索催眠回溯歷程,無特定線索或依據時,潛意識如何帶領催眠情境至主軸事件,以及個案記憶恢復時的主觀感受。方法:39歲女性中階主管,主訴為情緒低落、被遺棄焦慮、親密關係困擾、人際問題等,自認幼時可能經歷創傷,無法回憶且干擾目前生活。總共18次會談,前5次收集資料,緩解憂鬱焦慮與提升功能,瞭解回溯動機與適當性,第6次會談進行初次催眠回溯,第7、8次討論回溯意義與觀察個案變化,評估是否繼續回溯,接著第9、11、13、15次進行回溯,回溯隔週進行諮商與討論回溯內容,第17、18次會談,諮商回到個案角色功能、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然後結案。結果:第1次回溯為父母在廚房冷戰,個案獨坐客廳,感到不安與預期壞事即將發生,內容約2/3可回憶;第2次回溯在幼時家中,感覺被深黑色膠膜包覆與外界隔絕,雖感到外界肅殺氣氛,但並不想瞭解,接著個案覺得舒服要求睡覺,隨即進入深度催眠放鬆,當次催眠不易喚醒;第3次回溯為幼時被性侵害事件後的躲避情境,加害者不斷呼喚尋找,個案深怕被找到而哭泣,當時家人不在;第4次回溯,進入性侵害發生歷程,加害者意圖使個案不可張揚,接著激動哭泣故先將個案喚醒,喚醒後個案仍處於清醒催眠(waking hypnosis),情緒趨緩持續描述事件,案姐也是性侵害受害者,回溯後發現兩人加害者為同一親屬;第5次回溯進入創傷事件後父親的因應方式,瞭解自己的需求與父親的忽略行為。結論:(1)催眠回溯歷程,外圍至核心不斷拉近,初次內容部分可回憶,第2次進入抽象感受,其黑色包覆是解離與解脫的象徵,第3次進入創傷事件周邊線索,第4次進入創傷事件核心,第5次進入創傷事件後的收尾;(2)催眠回溯前評估與回溯後觀察是必須的,尤其個案高動機與高期待的情況下更顯重要。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