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末期臨床表徵,其短期和長期的預後甚差。為了降低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近年來對於造成心臟衰竭的病生理機轉、早期診斷、及積極治療已有許多深入的研究。藉由對心臟衰竭引發之神經荷爾蒙機轉和血行動力變化間的交互作用深入的了解,臨床醫師在治療及預後已有大幅度的改變。目前主要的療效及預後指標包括:運動耐受性、血液動力參數、和神經荷爾蒙活性。目前被用來改善水分及鈉離子滯留的藥物仍是以利尿劑為主,但需注意補充適當的電解質及小心使用合併藥物。臨床試驗顯示毛地黃(digitalis)仍可用以改善心臟衰竭症狀。短期服用非毛地黃強心劑(nonglycoside inotropic agents)對於嚴重心臟衰竭病人是有效的,但長期使用反而會增加死亡率。合併使用hydralazine和硝酸鹽(nitrates)可改進運動耐受性、血液動力參數、和延長存活率。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 A2A)可抑制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已被證實可有效降低左心室功能失常的病人的死亡率。Spironolactone兼具anti-aldosterone 和少許利尿劑的效果,對於心臟衰竭的合併症及存活率有相當的潛力。乙型阻斷劑藉由減低交感神經張力及減少心肌氧化壓力而改善運動耐受力及存活時間。除了新藥的開發,機械性輔助裝置如體外強化搏衝治療系統(external enhanced counter-pulsation, EECP)、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ant devices)、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植入性去震顫器(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及心臟移植手術等也用於治療重度心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