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簡史》出版於一九八六年,是中國大陸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國少教民族簡史叢書》之一。本文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藉由《柯爾克孜族簡史》撰寫的源起,和編寫組成員撰寫各章的分配情形,及該書出版後受到相關著作之引用,以說明此書的重要性;二是從該書的內容中了解,撰寫組爲了民族團結的立場,極力地將歷代居住在中國周邊的柯爾克孜族,融入中國歷史裡,卻也爲了政治考量及顧慮民族安定,由清末至一九四九年爲止,將劃歸給俄國的柯爾克孜族(清期稱爲布魯特)及其居住的地方,一概摒除,而謹慎地將全部心力,放在當時留於清代領土上,及居住於現今中國大陸境內的柯爾克孜族,如此行文立場,似乎有前後不一的現象。三是由簡史立場的轉變,探討中國大陸以「族」與「人」區分跨國境民族之觀點,及如何將同一民族在兩種不同的概念下,產生了疏離,進而否定或模糊了民族的跨國境現象,避免跨國境的同源民族可能衍生出的國際紛爭或民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