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為我國第一部字典,首創五百四十部首,以統攝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文字,其原則乃「立一為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襍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1以一人之力,而成此鉅著,其功大矣;然一人之力畢竟有限,未能照應全面,掛一漏萬,在所難免。觀《說文》會意字釋形用語,其所謂釋「从某从某」之第一個某字應為部首字,始合全書體例,然書中確有部分釋形用語,不合此標準,致使體例有所紊亂。又六書之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造字之基本法則,象形、指事諸字入部,必依其主體;形聲諸字入部,亦依形符,皆明確可辨;唯會意合二文以上以成字,又無形符、聲符之分,則其組成文字是否具義有所重之特性,並依其所重者入部,每成爭論。欲切實了解會意字之是否具義有所重,其方法之一即與釋形用語合而觀之,是故本文試由《說文》中會意字之釋形用語,依會意字之形構加以分類,以觀釋形用語與義之所重間之關係,以期對會意字之是否具義有所重,做更進一步之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