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屬中醫學“精微下注”、“精氣下泄”。蛋白質為人體精微物質,肺為水之上源,主司諸氣;若肺氣不足,宣降失職,則精微不能布散。脾居中焦,主運化水濕,居中以約制下焦水液而不使氾濫;若脾土不運,則水無所制而氾濫。腎之蟄藏必藉土封,脾土不強則失去堤防封固之力,則精微易於走失漏泄。若肺失宣降、脾虛不升清、腎虛失封藏,則精微下注、精微外泄而見蛋白尿。 蛋自尿形成多以邪實為主,即使本盧也多為因實致虛。在邪實中以濕熱最為多見。濕熱分外濕和內濕,外來濕邪多因久居濕地或涉水淋雨,濕邪侵犯人體皮毛肌肉,肺脾受邪,肺失通調水道之功,脾失運化水液之職,水液停聚,聚而生濕,水濕停滯,鬱而化熱,形成濕熱膠著之態;內濕的形成與飲食失調、勞逸失常、七情內傷等有關,臟腑功能失調,濕濁內生,鬱而化熱,熱與濕合而成濕熱之證。濕熱壅結,三焦氣化不利,肺失宣降,脾失布精,腎失封藏,開闔無權,精微物質外漏而出現蛋白尿。濕邪黏滯重濁、纏綿難癒,使得濕熱貫穿於整個腎炎性蛋白尿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故濕熱留戀是腎性蛋白尿反覆發作遷延不癒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