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04.121
  • 期刊

《虎姑婆》的故事情節分析:談孩童的客體關係發展

The Analysis of "Auntie Tigress":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Object Relations

摘要


虎姑婆的故事對於台灣的孩童來說,應該相當耳熟能詳 ,甚至在成年後,有些人對於故事的情節仍舊有著深刻的記憶。何以虎姑婆的故事與形象不僅能夠陪伴我們度過童年,還能長留於我們的記憶之中?相信其中蘊含了更深層的意義及潛意識力量。是以,本文之主旨在於分析《虎姑婆》的故事情節,並論述其與兒童的客體關係發展間的關連。分析其故事情節後得到三個結果,分別為:(一)「貪吃本能」與「超我」之間的對立;(二)「分化」與「融合共生」之間的衝突;(三)分裂、投射等防衛機制的使用。期能藉本文之分析促進主要照顧者與助人工作者對兒童之客體關係發展有進一步的了解,並進一步深思如何將之應用於實務工作中。

關鍵字

虎姑婆 童話 童話治療 客體關係

參考文獻


王孟心(2012).由「虎姑婆」中的原型意象論兒童心靈自我的成長:榮格心理分析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23,30-32.
李宇宙(譯),張書森(譯),賴孟泉(譯),簡意玲(譯),吳其炘(譯),黃宣穎(譯),曾懷萱(譯),Gabbard, G. O.(2007).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臺北:心靈工坊.
李淑珺(譯),Cashdan, S.(2005).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臺北:張老師文化.
呂喣宗(譯),劉慧卿(譯),Klein, M.(2005).嫉羨和感恩.臺北:心靈工坊.
呂喣宗(譯),李淑珺(譯),陳維峰(譯),甄家明(譯),龔卓軍(譯),Klein, M.(2009).愛、罪疚與修復.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