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54.13
  • 期刊

傳統喪禮儀式在哀傷諮商的省思和啟發

About Grief Counseling: Some Reflections and Inspirations from Traditional Funereal Rituals

摘要


儀式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有密切關聯,不受嚴謹治療理論建構的限制,可用在許多治療模式當中。儀式普遍有兩種功能,即可以促進生活的轉化和轉化新的自我認同。晚近美國學者對於將儀式應用到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越來越重視。尤其將死亡相關儀式用於哀傷諮商,深受學者與實務工作者重視。世界上各種族群或許對於死亡與哀悼持不同的文化觀,但是不論其喪禮儀式繁簡,目的都在用來處理面對死亡的艱難時刻。喪禮提供表達對死者的感受和想法的機會,有促進哀傷過程的功能。由於喪禮可以反映一個社會或族群對死亡與哀傷的文化和基本信念。華人傳統喪禮時間較長,儀式繁複,且存在久遠,必有其存在價值與原因。故本文主要透過文獻探討,深入我們的傳統喪禮,以找尋可能與哀傷諮商相關的療癒性元素。結果獲得十項重要療癒相關元素。尤其傳統喪禮儀式中最特殊,也是最核心之處,在於將死者進行角色轉化,使得死者得以繼續存在家族系統,為華人文化所特有。根據前述結論,建議可以將相關療癒元素作為運用在非複雜性哀傷諮商之參考。同時建議採取實徵研究,嘗試使用角色轉化儀式的活動,來協助哀傷者將內在客體角色和意象進行轉化,以了解其促進復原之功能。

參考文獻


李亦園(1981)。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四號。
李維倫(2004)。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本土心理學研究,22,359-420。
余德慧、彭榮邦(2003)。從巫現象考察牽亡的社會情懷。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耀盛(2005)。說是一物即不中:從倫理性轉向療癒觀點反思震災存活者的悲悼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3,259-317。
徐福全(主編)(1991)。喪葬禮儀範本。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