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77
  • 期刊

性別位置性的反思訓練運用於專業助人關係

Applying Reflective Practice of Positionalities in Gender for the Professional Helping Relationship

摘要


個人在社會裡的性別角色實踐受到個人特質、年齡(生命週期)、經濟條件、教育程度、文化等因素影響,因此現今社會仍舊存在許多因性別差異而引發的不平等與壓迫,例如性別歧視的語言、因性別差異而產生的機會與選擇排除、身體與精神相關的傷害等。以人為服務對象的專業人員(如諮商輔導、心理師或是社會工作)必須面對性別在社會環境裡所產生的多樣性。面對多樣化的當事人,若缺乏感同身受與同理他人情感的訓練,則僅僅是認知層次的理解,特別是社會裡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專業工作者的判斷標準,進而在專業關係中,不自覺會流露出性別歧視的言語,產生性別盲以及性別壓迫的再製。有鑑於培植專業性別勝任能力的重要性,工作者應看見性別是社會建構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筆者建議「性別位置性的反思訓練」(reflective thinking training of positionality in gender)的途徑可將「專業助人者」 與當事人的性別經驗與性別理解,重新進行評估與詮釋,一起提昇對不同經驗與價值的認識、理解、同理、尊重與接納。

關鍵字

性別 位置性 助人工作 反思

參考文獻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83-100。
王大維(2000)。與男性在關係中工作─男性氣概理論對伴侶與家族治療之啟示。輔導季刊,46(1),32-43。
王弈升、傅珮滋(2010)。團體諮商「覺察─同理」模式之發想及團體督導應用可能性之初探。輔導季刊,46(1),53-63。
王璟雲、蘇益志(2014)。「當我的個案是同性戀時?」─助人工作者對同性戀世界的重新省思。諮商與輔導,340,9-15。
王儷靜(2013)。重探性別融入教學之「融入」意涵。女學學誌,32,1-41。

被引用紀錄


張文旻(2017)。台灣精神社工與社會工作系學生對精神疾患污名看法及接觸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3-24072017145031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