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83.96
  • 期刊

重大災難後的喪禮文化價值觀與無遺體喪禮安排~以小林村民為例

A Study of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 after the Major Disaster and the Funeral Planning without Remains - Taking the Villagers of Xiaolin as an Example

摘要


莫拉克風災中遭滅村的小林村村民掙扎於「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信念與實際執行面的困境中,到底挖與不挖掘遺體,決策反覆。最後在小部分有遺體、大部分沒有遺體的情形下辦竣奠(祭)儀式。本文試圖從小林村民實際遭遇重大災難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遺體有無之喪禮進行過程,探討其對喪禮文化之價值觀點,採用實地訪談法探討小林村民的偶像崇拜及祖先崇拜之價值觀點、遺體挖掘之矛盾觀感、無遺體之遺憾及遺體替代之撫慰等。研究結論如下:一、小林村人具偶像崇拜及祖先崇拜的價值觀,但入土為安已非必然;二、受制於客觀環境因素,多數家屬不得不放棄挖掘遺體;三、無遺體的喪禮安排,如能採用替代品象徵亡者,有助於家屬之悲傷調適。根據上述結論,研提建議如下:一、規劃設置骨灰土葬墓園,以滿足入土為安的觀念需求;二、規劃設置紀念公園或衣冠塚,以利家屬祭祀及悼念;三、提供替代品象徵亡者並配合儀式流程,以提升家屬的撫慰效果。

參考文獻


王夫子(2007)。殯葬文化學。大陸:湖南人民出版社。
王宏階、賀聖迪(2004)。殯葬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今日新聞網(2009,08月)。確定不挖了!小林村改建紀念館。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9/08/21/11478-2494959.htm。
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林清泉(2004)。喪葬禮儀的傳統及演變-以宜蘭地區漢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