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52.132
  • 期刊

《白雪公主》的童話分析:性意識及陽性原則的啟蒙與開展

The Analysis of Snow Whit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xuality and Animus

摘要


雖然不同學者曾經針對《白雪公主》進行分析,例如:Cashden(李淑珺譯,2005/1999)認為這個故事是在處理兒童的虛榮議題;Bettelheim(舒偉、丁素萍、樊高月譯,2015/1975)則是從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角度進行分析。陳佳蓉(2009)藉由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人格發展階段、伊底帕斯情結、閹割焦慮等角度進行解析。不過,童話故事的象徵意義本就難以被窮盡,白雪公主所要傳達的智慧與真理或許尚未被完全呈現。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希冀透過不同的視框對《白雪公主》進行解析,以理解其中更多元的象徵意義。經分析後發現:(1)陽性原則的缺乏;(2)性意識的萌芽及其伴隨而來的發展危機,可能是這個童話故事所欲呈現的人類心靈困境之一。本文也同時探究白雪公主如何突破這個困境與危機,以達到人格整合以及更高層次的心靈發展。

關鍵字

白雪公主 童話心理學 象徵 隱喻

參考文獻


呂旭亞(2017)。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臺北:心靈工坊。
李淑珺(譯)(2005)。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原作者:S. Cashdan)。臺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林敏雅(譯)(2004)。童話治療(原作者:V. Kast)。臺北:麥田出版。(原著出版年:1986)
陳佳蓉(2009)。從精神分析觀點解讀《初版格林童話》─以《白雪公主》故事為例。文學前瞻,9,61-73。
陳清香(2012)。《華嚴經‧入法界品》在印尼日惹婆羅浮屠的浮雕表現。華嚴學報,3,219-26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