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56
  • 期刊

以Freud的觀點探討生涯優柔寡斷之議題

Explore the Issues in Career Indecisiveness from the Freud's Perspectives

摘要


本文主要以精神分析學派S. Freud的觀點探討生涯優柔寡斷。生涯優柔寡斷涉及深層的情緒與人格因素,本文以理論論述的方式,依Freud的相關論點對生涯優柔寡斷之議題進行詮釋。第一大段先整理生涯優柔寡斷的相關研究,瞭解其情緒、人格特質及諮商處遇的特色。生涯優柔寡斷者的情緒覺察與調節能力較不佳,性格特質較為焦慮,自尊較低,且自我身分較不明確,通常需要更長期的諮商處遇。第二大段前半部分則以Freud之相關論點來詮釋當事人生涯優柔寡斷的特徵,包含以內在客體失落觀點來討論負面自責的認知情緒傾向,以結構模式觀點來思考其焦慮感受,以敘事性自體觀點來談自我身分之不明確。第二大段後半部分,進一步以Freud的自戀動機論點出發,以自戀能量之灌注與調節的角度,從自戀本能、理想自我、自戀與自尊、認同機制等面向切入,探討生涯優柔寡斷的動機因素。文末段則提出對諮商實務的啟發:增進當事人的焦慮忍受度、同理當事人的空虛挫敗感受、增進其對生涯行動阻抗的覺察、探索認同與主體性的衝突。

參考文獻


Kroger, J. (2017).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https://doi.org/ 10.1093/acrefore/97801 90236557.013.54
Udayar, S., Levin, N., Lipshits-Braziler, Y., Rochat, S., Di Fabio, A., Gati, I., Sovet, L., & Rossier, J. (2020).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d self-evaluation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https://doi.org/10.1177/1069072720910089
吳麗琴(2012)。焦慮性未定向之生涯個案在精神分析取向治療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蔡榮裕(2019)。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無境文化。
蕭景容、徐巧玲(2011)。生涯未確定當事人對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內涵 分析 。 教育 心理 學報 , 4 2(3),445-4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