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50.166
  • 期刊

解讀非自殺性自傷:盛行率、行為原因、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

Exploring Non-Suicidal Self-Injury: Prevalence, Cause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摘要


自殺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比自殺還普遍的自我傷害行為(self-injurious behavior, SIB)同樣棘手,同樣會造成學校、社會的不安;教育部《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的統計資料即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學生自殺及自傷事件-2022年自殺及自傷通報案件(11,670件)為2021年的1.11倍(10,492件)、2020年的1.34倍(8,731件)(教育部,2022),影響校園安全甚鉅。然而自殺與自傷的樣態、發生原因並不相同,《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中將自殺與自傷併計的做法,容易模糊、忽略了自傷問題的存在,因此為引導教師及專業人員認識、了解自傷行為,本文聚焦於「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釐清其重要概念及原因分析,以為校園安全因應、學生個別處遇的基礎。

參考文獻


辛秀紅,姚樹橋(2016).青少年直接自傷行為的發生率及與生活事件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4(1),124-128.
張景嘉,陳畹蘭(2017).依附關係,情緒,與男性青少年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行為之關聯:以負向情緒及情緒調節困難為中介變項.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0(1),1-42.
教育部(2022)。教育部111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https://csrc.edu.tw/filemanage/detail/688ef27d-b924-4ca1-830f-4cea333a2d0b
教育部(2023).校園學生自我傷害防治手冊.
陳映雪,劉珈倩(2018).青少年非自殺式的自傷行為與疾患.臺灣醫界.61(5),19-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