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簽名 事件 語境〉一文中,德希達寫道:「任何符號,不論是語言的或非語言的,口語的或書寫的──也不論其組成的大小,都可以放置在引號之間被援引;如此,符號就可以從任何特定語境中脫離,並且以絕對無法飽和的方式,無窮盡地產生新的語境。」這個德希達或許會稱之為「括引活動」的現象,使得任何意義皆無法達成立即且圓滿的全面體現。本篇論文以《聖經》「十誡」為例,挪用德希達的看法,意圖說明「十誡」──無論是以口語的或文字書寫的形式,也不論是在其英文「原文」或中文譯文/音譯裏──持續受制於一種「普遍的重覆/括引性」,因此其意義早已在「意繹」之中不斷開放。任何企圖對十誡所做的翻譯都會遭受自身之內「剝離的力量」的制約,因而不停地在可譯與不可譯的雙重束縛之中產生意義的變化。
在〈簽名 事件 語境〉一文中,德希達寫道:「任何符號,不論是語言的或非語言的,口語的或書寫的─也不論其組成的大小,都可以放置在引號之間被援引;如此,符號就可以從任何特定語境中脫離,並且以絕對無法飽和的方式,無窮盡地產生新的語境。」這個德希達或許會稱之為「括引活動」的現象,使得任何意義皆無法達成立即且圓滿的全面體現。本篇論文以《聖經》「十誡」為例,挪用德希達的看法,意圖說明「十誡」─無論是以口語的或文字書寫的形式,也不論是在其英文「原文」或中文譯文/音譯裏─持續受制於一種「普遍的重覆/括引性」,因此其意義早已在「意繹」之中不斷開放。任何企圖對十誡所做的翻譯都會遭受自身之內「剝離的力量」的制約,因而不停地在可譯與不可譯的雙重束縛之中產生意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