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李安導演所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在票房成績與各大影展告捷後,拉抬了台灣電以從業人員對於編導能力上的信心,而國片也夾帶這股名利雙贏的氣勢(徐玉芬,2019),票房一路上揚到2008年《海角七號》,創下國片有史以來最高5.2億新台幣的票房紀錄,但從2014年開始,台灣電影產業總產值、票房皆開始產生停滯,影響投資者投資電影之意願,電影製作公司亦開始採以風險控管的保守方式製作電影,多運用較低成本的製作規模,符合投資人對於票房回收期待的方法,多數人認為此種方法扼殺創作者發揮創意的可能,在電影前期的開發階段,就不斷限縮,最終使閱聽人對國片失去興趣,產生惡性循環。國片製作環境艱困,除了必須吸引投資者願意提高預算入場投資電影,或許思考低成本產製優質國片之方式,更適合解決現下台灣電影工作者與電影產業的困境。《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自2014年開始以900萬美元預算進行製作,並於2016年上映,在當年度獲得7900萬美元亮眼票房,同時囊括多項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國際大獎之美國電影,堪稱為低預算之劇情片經典。其畫面風格趨近寫實,情節貼近生活,大多場景為實景拍攝,搭配非線性剪輯進行影像敘事,使用之特效大多用以模擬實景,是一部視覺效果樸實,卻能說出好故事的佳作,值得讓台灣影視產業作為借鑒。故本研究以《海邊的曼徹斯特》作為文本,結合韓炳哲專書「透明社會」中,「刺點」與「透明」的概念,對電影劇情內容及影像敘事進行分析,發覺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透過影像手法及極具生活感的敘事方式,讓觀眾得以成為故事中的旁觀者,經由穿插回憶揭露情節,卻又不顯得唐突刻意,令閱聽人在觀影過程中不會感到劇情紊亂與出戲,使之得以與人連結,在劇情中看見刺點。本研究雖僅為劇情初探分析,仍期待能提供劇情編撰及電影工作者延伸思考,在現今低成本製作模式下,台灣電影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