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143.199
  • 期刊

桃園縣大溪鎮陀螺運動發展之探討

摘要


陀螺為我國傳統民俗體育運動,也是昔日農閒時孩童聚集在廟前廣場或田間空地的休閒活動,更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在1960年代,大溪鎮常見滿山茂密的原生樟木,取材較為容易,「車軹仔」師傅人才濟濟,提供了大溪鎮陀螺運動發展條件;本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陀螺運動發展之探討」經文獻探討及田野調查;獲得以下結語:一、陀螺運動的發展,世界各民族因民族性及地域性的因素而發展出特有的陀螺文化;陀螺早年在台灣除了是鄉間兒童遊戲;在原住民宗教祭典上打陀螺也可做為預測來年運勢及祈福儀式的功能。二、大溪鎮陀螺運動發展,1968年由簡武雄先生創辦陀螺王公會至1998年美華國小陀螺隊成立,期間沈寂多年,美華國小基於傳承大溪地方傳統文化,將陀螺運動在表演舞台上發光發亮;至今仍持續推廣陀螺運動。三、大溪鎮陀螺運動帶來地方發展效益有:(一)地方傳統文化效益;(二)學校體育效益;(三)地方觀光效益。大溪陀螺運動發展經過一連串的興起與沈寂,地方政府應對於「陀螺」民俗體育運動傳承更應為重視,因此政府推展陀螺運動,應結合在地商家及在地藝術工作者,才能實現陀螺民俗體育運動對發展大溪地方文化及觀光產業效益。

關鍵字

陀螺 大溪陀螺 效益

參考文獻


大溪鎮公所全球資訊網 (2013)。大溪觀光旅遊指南-文化傳承。2013年11月08日;取自:http://www.dashi.gov.tw/travel/upt1.aspx?id=7093
王宗吉(1995)。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遊戲。國民體育季刊。24(3),23-27。
王國雄(2004)。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專輯。桃園:美華國小。
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中文百科大辭典。台北市: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吳建五(2007)。走讀台灣教學教材。桃園縣:桃園縣美華國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