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7.9
  • 期刊

匪影幢幢-反共抗俄時期教育體系的「反共保防」網絡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共產主義勢力隨著蘇俄的快速擴張而興盛,許多貧困國家因嚮往共產天堂遠景而改變原有的國家制度,霎時全球掀起了一股「共產主義熱」,從此以蘇俄為首之「共產陣營」遂與以美國為首之「民主陣營」,形成冷戰對峙的局面。此時的臺灣,因位處兩大集團對峙的夾縫中而顯得重要。原本,在國共內戰失利後敗逃來臺的殘存中國國民黨政府,正倉皇準備與步步進逼的中共背水一戰,情勢十分危急,但韓戰爆發之後旋即被美國納入亞洲防共體系,國際形勢大為逆轉。為了穩固內部的統治基礎,中國國民黨政府藉此機會全面啟動鋪天蓋地的反共機制,從此「臺灣島內,無非匪類」的恐怖氣氛壟罩全臺。時間回到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政府因共產主義席捲整個中國而潰撤臺灣。全面潰敗的中華民國政府在退到臺灣之後,有鑒於在中國統治的失敗,中國國民黨認為情治機關對社會的控制還不夠,便將互鬥中的情治系統加以整合,由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統轄所有特務系統。特務體系便透過佈線、監聽、建立黑名單、互相監視、殺雞儆猴、暗殺等各種方式,讓臺灣成為人人自危的社會,以便於政府的強力控制。1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防堵共產黨勢力的滲透,對外又積極與美國串連起防共島鏈,以防堵「共產陣營」勢力的擴張,對內則透過「戒嚴法」、「檢肅匪諜條例」等相關法令,建立嚴密的「保密防諜」監控網,對任何有「共產黨」嫌疑之秘密組織及任何反對蔣氏政權的勢力或個人,施以最嚴厲的打擊,這即是臺灣史上所謂的「白色恐怖時期」。在「白色恐怖」時期,中國國民黨高舉「反共抗俄」政策,一切以「反攻大陸,消滅共產黨」為最高指導原則,因此如何在人民心中形塑「保密防諜」監控網以及「共產黨」罪大惡極的形象,可說是情治單位與學校的首要任務。「保密防諜」工作經過數年的宣導與推動後,果真發揮了極大之功效,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各學校和機關設立了監控人民思想的情報監控網(即人二單位),而一般人心中亦樹立起「匪諜就在你身邊」、「檢舉匪諜人人有責」、「心中的小警總」、「消滅萬惡共匪」等諜影幢幢之自我防衛心網。連坐式的「保密防諜」網絡一旦建構完備便是牢固難破,而這種滅匪防共的機制不僅成為執政當局打擊政治異己的利器,製造了諸多冤錯假獄的慘案發生,更禁錮了人民心靈及思想自由。時至解嚴後的今日,除當事人之外,仍有許多長者心中存有當年恐懼之陰影,夢靨揮之不去。回首這段悲劇,再與目前國共和解合作的現勢相較,當年因涉及「共產黨」因素而慘遭槍決、禁錮及迫害之人民,其悲慘下場,不僅令人唏噓,也讓人對多變的國共關係所造成的傷害,不以為然。本研究以新近發現的官方與情治單位出版品與蒐藏家珍藏之資料為主,試圖還原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有關教育體系「保密防諜」網絡的建立及其運作。因受限於篇幅,故行文只針對學校防諜網絡的建構和全方位推行的防諜教育兩方面做初步之探究。

參考文獻


〈工作簡訊—巨獎,破獲匪諜案件一次給予五萬元〉,《保防月刊》,第 2 卷第9 期,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民國 47 年。
上海臺商子女學校全球資訊網:http://www.shtcs.com.cn/,2012 年 2 月 16 日摘引。
王寓中,〈廖德政個展-馬:對不起廖父〉,《自由時報》,2010 年 4 月 5 日。
王聖黎,〈調查局爆共諜案聲押臺北市「兄弟飯店」的咖啡廳相約陳志高、林羽農 2 人〉,《聯合電子報》,2007 年 9 月 24 日。
〈中小學保防教育測驗,臺南彰化新竹三地區成績頗為優良〉,《保防月刊》, 第 4 卷第 8 期,臺北市:保防月刊社,民國 49 年 8 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