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中心」(產後護理之家)是近年來臺灣都會區產後婦女坐月子的首選。在機構中的哺乳,是更容易還是更困難?不餵母奶或奶量不足的媽媽,為何常覺得有罪惡感?而餵母奶的媽媽們為何也常抱怨受到限制?本文回顧有關性別與身體、照護以及技術的相關研究,包括Hausman提出“biosocial role”來討論哺乳母親的身體;Casper提出“biomonitoring”觀念如何讓女性去身體化;林文源以洗腎病患為例,強調弱勢者的行動能力;Mol提出“the logic of care”,呼籲大家用更多的「故事」來理解何謂「更好的照顧」。從產後護理之家的參與式觀察,以及文獻資料分析,探討機構中母親與寶寶,產後第一個月的身體實作。「乳」你所願,強調母乳哺育不只是媽媽「個人的選擇」,懷孕並非終止於寶寶出生的那一刻。雖然寶寶出生後與媽媽分開為兩個「獨立」的身體,然而母乳哺育,需要兩個身體協同的實作才能達到平衡,這當中有許多的折衝與調適。以往產後出院回家坐月子,在空間上只有從醫院到回家的轉移。而今產後護理之家看似延續醫院的照顧模式,卻也發展出在機構中坐月子一些獨特的現象。乳你所「願」,走進產後護理之家,幾乎每個產婦床頭都擺著擠乳器,常聽到母親們描述「擠乳的辛苦」,而非「餵奶的辛苦」。哺乳中的女性身體,既具生物性也具社會性,然而無論媒體再現或是生物醫療化的醫學知識傳遞,常將女性身體與嬰兒餵食分開來,成為應該在醫學專家監視下進行的「社會活動」,也是母職成功與否的展現。使用擠乳器的產婦,對母乳哺育有著不一樣的想像。擠乳器科技物的介入,造成母乳哺育去身體化,也影響與改變了這個網絡中的社會關係。當母親與孩子離開產後護理之家,返回日常生活,應該是一種延續而非斷裂。本文希望母親與孩子在母乳哺育中都能「如你所願」,尋得更自由的關係,成為「在界線混淆中尋求歡愉,同時對界線的建構負起責任」的賽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