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31.162
  • 期刊

從「端午節插艾草」的傳說探討台灣早期漢原之關係

摘要


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源自於夏至剋除蚊蚋災疫的節氣儀式,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夏至悶濕、炎熱瘴氣毒蟲肆虐易生疾病,於是透過懸掛艾草以驅除疾病,具有客觀環境的意義。在中國大陸民間傳說中,掛艾草以避凶的對象,可分為:天災(避瘟神)與人禍(避亂事,以黃巢之亂居多)兩類。而台灣的端午節插艾草故事亦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延續中國大陸相關之傳說(避亂事或避災疫);第二類則是以中國大陸的傳說為原型,變異出適應台灣本土社會生活的故事。桃園縣龜山鄉所採錄到的〈粽子節的故事〉即屬於後者。如果端午插艾草是源於一種對夏至瘴癘疾病的恐懼與除疫,那麼將插艾草的原因歸於對番人屠殺之免除,則〈粽子節的故事〉呈現了一種「恐番意識」。事實上這種將「番人」視為災難的「恐番意識」,很具體的呈現在口傳文學之中。台灣早期社會,漢原之間為了土地開發及生存空間起爭執的事例頻見於史籍。同時在劇烈族群衝突之餘,族群間的交流並未斷絕,不論是漢原之間的通婚或合作土地開發、共同維護治安,甚至宗教信仰的相容並蓄都促進漢原族群間得以交流溝通。故〈粽子節的故事〉將台灣早期社會中,族群既對立又合作;既衝突文相容的社會關係,保存在民間的口傳文學裡,也為過往歷史上有關漢原族群關係,留下一富文學性的註腳。

關鍵字

民間文學 端午節 艾草 漢原關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