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153
  • 期刊

臺灣現代民間信仰的實踐:台中大坑奉天宮的田野實例

A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Belief: A example of Local Temple in Taichung

摘要


本文以台中市郊野一家新興宮廟為考查對象,探討西方宗教理性除魅(disenchantment)的觀點,不僅不適於西方宗教,更無法單純地用來解釋臺灣新興宮廟的信仰行為,以及它如何從私人神壇轉型為擁有信眾的地方宮廟的過程。針對過去的新興宮廟研究的觀點,不論從功能論、市場論與治理論來解釋信徒、神明與經營者的三向關係,都不足以解釋三者交錯的網絡關係。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非經濟關係的民間信仰實踐-「網絡連帶」(Network associated)。事實上,臺灣社會民間信仰的實踐,並不是一種單一性的宗教實踐,因為在信仰的過程中,它融合不同的儀式(儒、道、釋、密),以個人的詮釋方法,體驗人與神、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己(天人物我)的網絡關係,廟孙是承載這些關係的載體,而人才是其中的主宰,神明不是唯一且無所不能的,祂有極限而且必頇靠人來扶持(神要靠人來迓),這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普遍認知,彼此關係多元而複雜的。西方宗教的聖俗二分並不完全適用台灣民間信仰,祂在儀式過程的身體與心靈實踐,並不是單靠祈禱(拜拜)的行為而來(它可能是其中之一),還包含個人的靈力體驗(住持、乩童、信眾)、人情交際(親屬、外圍信仰者)現實/異質空間的展現(交香儀式、辦事濟事)、儀式符號的象徵(符咒、黃榜),來回穿梭游移於理性與超/非理性之間。

關鍵字

除魅 網絡連帶 聖/俗

並列摘要


The essay argues that religion studies in perspective of "disenchantment" is not applicable to that in Taiwan. In terms of "Network associated", I examine experience of human-god, human-human, human-object, and self-self in this essay. I conclude, God is not omnipot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Him is over dichotomy: holy v.s. profane, pure soul v.s. evil. In the religious fields, body experience, social networks, true/false interactive, symbolic of ritual etc are intertwisted with each other.

參考文獻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2004)。
吳蓮進,〈現代化對民間宗教信仰與行為的影響〉,吳蓮進、丁庭字、馬康壯編,《台灣往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1986)。
宋光宇,〈神壇的形成-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漢學研究中心編者,《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博揚文化,2008)。
林富士,〈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2000),頁 40-6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