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學說論點也透過,治國以及帶兵兩個方面有著優越的表現,對於所處之時代背景,影響深遠,可謂替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霸業,商鞅的舉措一定於「法治」取代當時的各種世襲的階級或是獎懲,將此法治的根基應用於軍事思維之中,藉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終極目標。商鞅亦重視以農養戰,農事在軍事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若缺乏良好的經濟後勤支援,那麼軍事行動勢必受到箝制與阻礙,加強本國的農業生產量外,亦必須有優渥的誘因,創造出致富生存的可能即是農戰思想中重要的一環,人民樂於成為秦國的人民,自然達到了不戰而能增加國力,又能有著開源的效果。無後顧之憂的將士在糧食不虞匱乏的情形之下,再輔以完整的獎懲制度,自然達到再戰場上無往不利的強兵勁旅。商鞅將嚴刑峻法延伸至軍法,重視後勤補給的原則即所謂以政取勝,在戰場上行軍布陣亦必須相互對應,才能應付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商鞅在攻佔之前先提「兵守」,先能夠有著充分的防禦策略,以及仰賴地形造成敵我雙方在戰爭前便有情勢的優略,才能有所圖謀。接著便是軍隊組織的安排,戰場上的進退之道,在《商君書》中皆能窺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