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為清代紀昀所撰,內文平均三百字,體裁屬短篇小說。全書共分〈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續錄〉五部正文,附有〈紀汝則六篇〉,共一千二百零一則故事。本文藉語用學的觀點,對書中稱謂詞進行詞彙情感的觀察,目的在於研究詞彙所攜帶之情感。稱謂詞是發話者對於受話者情感的寄託,作為對話的起點,稱謂的選用能夠展示出雙方的情感面向。古代沒有錄像、錄音的器具,只能從言語進行觀察,情感好的雙方,會以較為親暱的稱謂來稱呼彼此,猶如現今常見的寶貝、甜心、寶寶等。若是情感較為不友善,則容易以詈語、惡稱來稱謂對方。如本文的狐鬼、妖尼等。本文依《閱微》之故事內容,將稱謂詞進行圈選、溯源,並以狐、僧、道三者進行劃分並作為觀察對象,針對有明確情感的稱謂進行情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