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蘭花新品種大部分都是以傳統雜交育種所育成,台灣蘭花類品種開發在業界已有近一世紀之歷史且累積了相當能量。但於雜交育種實務上,常有無法順利結莢之情形,雜交失敗率甚可高達70%以上。蘭花類雜交育種障礙,係因遺傳或環境影響;係屬受精前或受精後生殖障礙,目前尚乏詳盡之相關研究。然於作物遠緣雜交育種上常見的障礙大致可分為數種情況:如授粉後受精前親本間之不親和、受精後胚敗育死亡及雜種株稔性低或不稔等等。蘭科植物雜交育種障礙之研究,以花粉發育、花粉管伸長、結實等方面為多,而對蘭花雜交不親和機制及育種障礙克服之技術等面向尚少有研究。解決不親和性育種障礙,於諸多作物,如百合、蕓苔屬、薔薇科之蘋果、梨,番木瓜等等,則已發展出如:染色體倍加、蕾期授粉、混合花粉授粉、切除花柱、化學藥劑處理與微電擊刺激法等雜交育種障礙之克服技術。國內蘭花育種者應用此些技術,建立蘭花雜交育種障礙克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