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14.85
  • Journals
  • OpenAccess

食農教育的概念架構與推展策略

Abstracts


就臺灣食農教育的推動來看,由民間團體對於食安議題及氣候變遷因應的倡議,逐步發展至農業發展、在地文化與環境永續的全面關懷。林如萍(2017)參考日本的「食育」(Shokuiku)立法及推動、美國農業部主導的「農業素養」,以及新興的「飲食素養」概念等,提出「食農教育ABC模式」,主張:以食農教育(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三面六項的概念架構,透過「做中學」的體驗學習策略,達成培養「食農素養」(Food and Agricultural Literacy)的目標。日本以「食育之環」的概念及策略出發,以「地產地消」、「和食文化」傳承及促進身心健康為目標。美國以「Agricultural System」界定農業的基本概念,並區辨「農業素養」教育有別於「農業職業」教育並應普及於全民。整體來看,不論是日本或美國的推動策略,雖由飲食、營養、健康出發,都提及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對飲食行為的影響,更是與農業發展策略高度關聯。「食農教育ABC模式」由「食為先、農為本」的論述切入,立基於華人社會「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傳統,主張:透過瞭解食物的來源、食物與土地的關係,整合「飲食素養」與「農業素養」的概念,將「食農教育」界定為:「飲食」X「農業」教育,並以食農教育的三面六項建構食農教育的主題與內涵。個人需具備飲食相關知能、生活實踐與選擇能力,而農業為食物生產之基礎,因此,瞭解農業生產、農業與飲食的關聯性,以及對於生活品質與環境永續的影響亦是重要的主題。透過推展食農教育培養「食農素養」理解在地農業發展,思辨農業的價值及影響。進一步,由「食物公民」(Food Citizen)的倡議出發,公民參與農業,將被動的「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食物公民」,關注糧食系統的議題,能根據來源、生產方式和生產者來選擇食物,採取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的決策行動,支持永續發展。

Read-a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