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農業部門(含燃料燃燒、非燃料燃燒)排放量為637.3萬公噸CO2當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2.2%。主要排放源依序為用電(24.3%)用油(23.9%),農業土壤(18.6%),禽畜糞尿處理(14.1%)、水稻種植(9.6%)、禽畜腸胃發酵(9.0%)等。彙整國內外採行之減排與增匯作為,在燃料燃燒部分,可藉由可藉由節能設施的裝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綠能取代化石燃料等措施,減少燃料燃燒的碳排。在畜牧部門可透過調整飼料成分等方式改善畜禽動物腸內發酵排放,或是禽畜糞便再利用、發展生質能源,減少畜牧產業的碳排;在農糧部門可藉由推動合理化施肥,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應用水田間歇性灌溉,減少農地溫室氣體排放;在農地增匯技術上,可依永續土壤管理原則進行農地管理,如盡量減少土壤侵蝕(栽種覆蓋作物、保育耕犁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作物殘渣管理、正確施用有機資材等);完善土壤養分與水分管理等,以增加土壤碳匯;另應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可大幅增加土壤碳封存量。依據全球統計,循環經濟在減碳的技術上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與企業若能逐漸將線性經濟轉為循環經濟,預期可大幅降低碳排放。此外,溫室氣體相關法規制定及實施,以提供相關政策獎勵,鼓勵投資新技術,促進生產效率,亦是達成2040年農業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