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寮」地區位於現今屏東縣長治鄉繁華、繁榮、繁昌、繁隆四個村,是長治鄉內唯一的閩南聚落。移墾社會的探討,為研究台灣史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透過聚落之拓墾與發展的研究,可以詳細的深入了解聚落開發之歷程及社會組織之情形,亦可以對區域之研究有所助益。本研究的主要的目的在於,(一)試圖重建番仔寮地區由漢人未至的原住民時期至清初漢人至此開庄拓墾之發展歷程。(二)由拓墾史探索當地與鄰近村落的閩、客、平埔及高山族之間的關係。本文的研究發現番仔寮地區在清乾隆以前原為傀儡山山豬毛社與阿猴社原住民的共同狩獵區,但到了乾隆中期以後則成為阿猴社之領域,番仔寮地名的來源極可能為阿猴社原住民在此狩獵時所搭建的草寮或後來被清政府分配至此守隘所形成的小聚落。番仔寮地區約於雍、乾之際,由福建漳州、泉州渡海來台的閩南先民張、吳二姓先至此開庄拓墾,建立番仔寮庄。而後洪、蘇、陳、王姓又繼之來此開墾。其取得土地的方式主要採取越界侵墾的方式取得該處土地,再向清政府,報明四至陞科納供。本地在清治時期發生的兩件重大的族群衝突事件,分別為道光12年張丙、許成為導火線的閩客械鬥事件,番仔寮庄亦在此次事件遭受無情的波及,十八義勇恩公護庄的故事,成為本庄在此事件中得以幸存的佳話,而此次事件本庄與大路關客庄亦結下了不解之仇。咸豐三年,包圍大路關事件,便是以本庄陳于邦為首(時任本地及鄰近閩、熟番村落72庄之首),率眾圍攻大路關庄,亦造成重大的傷亡,事件平息為當地亦建恩公廟以茲感念。由以上兩事件可以看出,番仔寮庄在清治時期長期扮演著為鄰近72庄閩人之首的領導地位,而與鄰近之六堆客家人呈現著衝突對立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