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98.96
  • 期刊
  • OpenAccess

屏東縣長治鄉番仔寮地區日治時期之後的聚落發展

摘要


番仔寮地區位於現今屏東縣長、治鄉繁華、繁榮、繁昌、繁隆四個村,是長治鄉內唯一的閩南緊落,本文探討的時間點,是從日治時期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以後,番仔寮地區從移民型態聚落慢慢轉而為封閉型態的寶康落,之所以定義其為封閉型態眾落,乃指其坐落之地理空間之封閉,及為其他族群所包圍隔離,該聖賢落之產業以農業為主,人口流動性不高。本地區的行政區域變遷由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街庄改制後隸屬於高雄州屏東郡長興庄的番仔寮大字,至光復以後,則隸屬於屏東縣長治鄉,番仔寮因地闊人多,行政區乃劃分為繁榮、繁華、繁隆、繁昌四村。本地區前五大姓吳、林、陳、蘇、張姓之祖籍來源,除林姓來自潭州府之外,其餘四姓皆來自泉州府晉江縣,另洪、王二姓亦來自泉州府晉江縣,故番仔寮庄在開拓初期的族群有海東「小晉江」之稱。當然「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在地世居番子寮地區原住民平埔族也不在少數,清朝時期又有「賜姓」一說,故在日治時期本地的平埔族人可能有部份成為隱性的平埔族人而未顯現於日治時期的戶籍調查中。本地區的族群關係,由日治時期戶政資料的統計,村內通婚的情形極為普遍所佔的比例為45.5%,與外地通婚的比例佔54.5%,而通婚對象以鄰近的閩南眾落為主,與鄰近客家族群及高山族原住民仍呈現緊張的狀態。本地區的產業以農業為主,由於日治時期隘寮新圳的建立,使的本地取得穩定的農業用水,讓以農業為主的產業活動成為本次居民賴以維生的產業活動,另簡易自來水塔的建立,亦使本地居民的民生用水獲得大大的改善。

延伸閱讀